贵州多籽生殖代怀

碧血丹心献水利汗洒峡江为人民

发布时间:2019-07-23 15:55作者:贵州多籽生殖代怀

  ——记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峡江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团队

  这是一项波澜壮阔的水利工程:截断千里赣江,造就百世安澜;抬升万亩耕地,润泽橘园良田;通航千吨巨轮,送出亿度能源。

  作为国家重点水利工程,峡江水利枢纽工程于2013年7月正式下闸蓄水,较好地控制了2015年~2018年的13次洪水洪峰流量,机组也已正常发电40余亿度,在中国水利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一群人的默默付出,他们凭着精湛的专业技术和夙兴夜寐的不懈努力破解了一个个难题,用实际行动彰显了新时代水利精神,践行着以水惠民为己任的庄严承诺。他们就是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峡江水利枢纽工程项目设计团队。

  高质量推进2.5万移民搬迁安置

  赣碧血丹心献水利汗洒峡江为人民江千里波澜远。千百年来,这条江西的母亲河哺育着两岸人民。水运之便、灌溉之利,造就了繁华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

  然而,随着生态气候变化,这条靠降雨补给的母亲河越来越不稳定,枯水期大片河床裸露,汛期则水位暴涨,泛滥成灾。在赣江修建控制性的枢纽工程,势在必行。2008年11月,峡江水利枢纽工程通过国家立项,选址在吉安市,这里,有赣江的近1/3河道。工程完工后下闸蓄水之时,这里的大片房屋和耕地将永久沉没于水下, 2.5万人需要舍弃故土,重建家园。因此,工程首要任务就是移民搬迁。

  如此大规模的移民搬迁,难度可以想象。按计划,移民安置工作要在两年内完成。这意味着团队要与时间赛跑,要在工程下闸蓄水前圆满完成移民工作,更要保证移民安置的质量。为此,团队成员每天都要起早贪黑到村里对淹没区附近的房屋标注高程,在图纸上密密麻麻地勾画,记录着移民户的房屋面积、土地界限,标注着实物调查的特殊笔记。小到树苗级别,大到地方政策的民计民生,这一沓厚厚的调查图纸凝聚着对拆迁安置户的责任心。面对部分移民的质疑责难,他们跑断腿,说破嘴,四下沟通协调,有再多委屈,也只藏在心里。功夫不负有心人,700多个日日夜夜,2.5万移民最终全部实现高质量搬迁。

  “抬田”3.75万亩实现粮丰民安

  修水利同时要保粮田,创新性的“抬田工程”从水下抢回大量耕地,既保障了粮食安全,又增加了移民就地后靠安置环境容量,减少生产安置人口1.54万人。

  6月22日,来到水田乡富口村抬田区试验田,只见成熟的早稻金灿灿一片,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村民王新生介绍说,他家12亩田,其中有6亩实施了抬田,经过试验,今年亩产可达800斤,已经恢复并超过抬田之前的产量。如果不实施抬田,这6亩地就会被淹没,没法耕种了。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也是我省目前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项目。在前期可行性研究工作中碧血丹心献水利汗洒峡江为人民,项目团队发现如果按照传统方法建设,将会淹没大量的农田,导致大量当地百姓外迁安置。为此,他们不断探寻保护村民故土、减少移民和投资的办法。经过反复的调研,他们大胆提出了“抬田方案”。所谓“抬田”就是将浅淹没区的耕地高程抬升,高出水库正常蓄水位0.5米至1米,把原先处于淹没区的耕地普遍抬高23米,再辅以配套完善的灌溉、排水设施,建成“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

  由于国内没有大面积抬田的的先例,为了确定抬田方案是否切实可行,该团队联合河海大学、江西省农田灌溉试验中心等科研力量,在峡江当地选了206亩地进行试点实验。经过连续3年的试验,206亩抬田试验结果表明,早晚两季水稻产量可达每亩750公斤以上,实施“抬田”后,峡江枢纽防护区内、外3.75万亩农田免于被水淹没。此后,他们不间断地对当地政府和老百姓宣讲新方案的设计思路和理念、列举数据佐证,才使抬田工作进入了实施建设阶段,并有效减少外迁移民数量0.86万人。

  巧设峡江鱼道打通“生命通道”

  每年4月至6月,赣江大量洄游鱼类溯流而上,从鄱阳湖经南昌、丰城、新干,最终到达峡江以上的赣江中上游段产卵,鱼卵随着激流向下游漂浮孵化,形成了鱼类特定路线。

  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点水利工程,如何在工程建设的同时对所涉及的环境进行保护,是整个环节的重中之重。如何布置鱼道结构让鱼穿过大坝?鱼类适合什么流速?如何将鱼道与大坝结合且又不影响大坝其他结构?这些问题都是工程勘测设计中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项目团队结合大量案例反复分析原因,同时与水生物研究机构进行多次模型试验,最终确定鱼道与大坝及其他构筑物的布置方案。

  据介绍,峡江鱼道按照主要过鱼种类的繁殖习性,结合工程地形条件及下游水位变化大的特点,采取了“横隔板式”的竖缝式鱼道过鱼设计,既保证了4月至7月主要过鱼季节鱼类溯游繁衍需要,又兼顾了其他季节的过鱼需要。

 碧血丹心献水利汗洒峡江为人民 如今,该鱼道日均过鱼1252尾,巧妙地解决了鱼类洄游产卵的需求,打通了鱼类的“生命通道”,为全国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统筹渔业资源保护提供了经验借鉴。(徐俊 邹佳伶)


参考资料

标签:

推荐文章